算力网,是否像电力网一样?
算力网,的确具有类似电力网一样的“网”的特征,一边链接智算中心(类似电厂),一边触达使用算力的企业(如使用电力的工厂、大楼、社区等)。
但算力网,又不能仅仅是这些。算力网,其系统的复杂度和面对的挑战要远大于电力网。如果仅考虑“网”的特征,仅关注算力调度,那么算力网的竞争力有限,其业务(算力调度)会被产业链上下游吃掉。
反过来,要想成为一个业态,成为产业链的一环,甚至成为产业链更重要的一环,算力网需要做到更多。
本篇文章,我们来详细剖析算力网的内容和价值。
(在不考虑IDC业态的情况下,)目前,算力产业,在从二元模式,向三元模式转变:
从二元到三元的产业链分工,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算力调度,指的是待计算的软件任务和实施计算的硬件资源的匹配过程。
微观上,算力调度是操作系统等系统层软件的任务调度;宏观上,是数以万计的用户的计算任务和数以万计的计算节点资源的,跨不同的算力提供商和位置的,计算匹配。
算力调度的目的,是实现软件任务快速处理的同时,实现硬件资源的充分利用。
算力调度,其调度的范畴通常为单一算力服务商所属。跨不同算力服务商的算力调度,在技术和业务上均存在问题:
算力调度的本质,是为了更高的算力利用率。通常情况下,一个算力服务提供商的算力规模,足以保证相对极致的算力利用率;再增加一级跨不同服务商的算力调度,并无法进一步提高算力利用率。夸不同服务商的算力调度,其价值有限,又增系统难度,比较鸡肋。
一个美好的愿望是,有一个统一的算力调度平台,算力客户通过这个平台“入口”来获取算力,就像现在的电网一样。
但实际的情况,可能并不是这样。
算力调度,太过单薄,不足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业态。也因此,为了提高竞争力,算力网,就需要在算力调度的基础上,再增加更多的内容。
如同石油、矿产等资源一样,除了“网”的特征之外,算力还具有资源的特征:
算力网,类似石油化工一样,需要对算力资源进行深加工。算力网,在裸算力基础之上,主要叠加两层价值:
算力网,提供的算力服务有很多。虽然这些服务,能够帮助客户解决非常多的问题,但距离最终业务落地,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了更好的服务企业客户,算力网也需要提供Turn-key方案,也即是提供针对各个行业各个具体场景的解决方案。
这些场景的解决方案,通常具有如下一些标签:
上述标签是交叉的。所有的解决方案,具有上述一个或多个标签。
最终,算力网,给客户提供数百个甚至上千个各类解决方案,来帮助客户业务场景落地。反过来,客户业务落地了,才会使用算力网更多的算力服务。
算力网的核心是算力调度,但又不仅仅是算力调度:
算力网,是整合算力产业链的重要工具;通过算力网,可以统筹海量算力资源,触达数以万计的各类企业。
在“东数西算”国家大战略下,发改委等部门提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各地政府对算力网项目都非常重视,都在积极探索各种模式的政府算力网项目。政府算力网的主要目标是:统筹域内各种算力资源,以及接入外部其他算力资源为我所用,加速当地重点产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