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永远测试版”的世界

   2025-07-26 kongyu1120
核心提示:现在,我们迫切需要对“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做出评估,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从看似线性(简单)的状态,转变




图片



现在,我们迫切需要对“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做出评估,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从看似线性(简单)的状态,转变为复杂且非线性(混乱)的状态。当我们进入一个本质上更加复杂的世界时,结果往往是震荡性的——混乱所带来的迷失感无处不在。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层面的回应,往往出于本能或固有视角,而这些反应有时具有危险的破坏性,甚至不合时宜。然而,这种混乱似乎正在加速蔓延。此时此刻,辩论正在激烈进行中。整个体系正在被打乱:“9·11”事件(如今我们谈论的是非对称战争)和全球银行体系的濒临崩溃(及其这种崩溃对我们每个人的非对称影响)都在影响着我们。而且,随着全球经济重心东移,一系列事件随之发生,对世界各地的社会产生了重大的非对称经济影响(asymmetric economic effects,同一经济事件或趋势,对不同地区/群体所产生的影响不一致且不公平,有的受益,有的受损)。这些案例只是三处引发冲突的断层——无论是观念上的,还是其他层面的——它们正在同时爆发与崩塌。它们虽在短短十年间相继出现,但其酝酿期远比想象中更长,且本质上是多维度的。这些挑战高度关联、彼此交织,因此,“一刀切 ”的对策是行不通的。我们面临的不再是简单的问题,而是复杂世界的“三难困境”。本书试图直面这些问题,因为我们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危机,同样还有政治、教育、精神和道德危机。


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文化层面的。如何理解(诠释)周围的世界,决定了我们如何参与以及采取何种行动;而这些行动,又决定了我们必须面对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摒弃工业时代的心智模式与行为方式,转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如今这个被视为非线性的世界。正因如此,我想再次强调:我们面对的其实是一个设计问题——答案并非存在于遥不可及的理论层面,而就在我们的工厂车间、城镇街道、学校课堂和医院候诊室里。这些答案将以真正的创造行为呈现,开创完成事务的新方式,并由我们共同做出的决策所驱动。因此,在重新设计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人类的创造力(creativity)——即“动手去做”的能力,也需要具备远见的领导力(leadership)——即“推动改变”的勇气;我们也需要手艺人般批判的眼光、稳健的双手和创造性思维。正是通过这种“看见”的过程——将两个原本“不相关”的元素(新信息、工具、流程等)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发现通往成功的新路径——我们实现了创造,产生了新的可能。在这之后,我们才能切实地运用这种能力。


为什么在这个划时代的时刻,“动手精神”(craftsmanship)如此重要?因为这关系到我们未来的塑造,而“参与其中”的手艺人会将人类的全部力量倾注于他的作品之中。他的手由他的眼睛引导,并由他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信息;他的生产活动,就是独一无二的创造过程。的确,一位技艺精湛的手艺人,不仅善于运用工具与材料,更懂得借助一套哲学框架,为世界带来真正有用的东西。但不仅如此,手艺人还必须始终对新思想保持开放——本质上,他始终处于“测试阶段”(in beta)。因此,我们无法仅凭线性而僵化的逻辑,去面对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非线性世界。手艺人那批判的眼光与创造性的头脑,对于评估新的可能性至关重要;他必须对新的想法、信息、工具和材料敞开胸怀,才能创造出让人类繁荣发展的作品。这种方法本质上更具创造力,因为它融合了所有让我们成为真正人类的要素。然而,21 世纪的手艺人并不只存在于被遗忘时代的尘封作坊里;游戏设计师是手艺人,Linux 程序员是手艺人,像 Local Motors 和 Ushahidi 这样的创新组织(在本书第三和第八章将有更详细的讨论)也把“动手精神”融入了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这些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回应,针对的是现实生活中那些曾经被视为“无解”的难题,就像《第 22 条军规》(Catch22,出自约瑟夫·海勒的同名小说,其中看似合理的规定实际上是个无解的圈套)的情节一样。


因此,我投身这个项目,坚信有机会把一种思维方式带给那些看似无解的难题。但这需要我们像手艺人一样思考和行动——将批判性思维应用于对这个非线性世界的理解。这个世界部分由参与式文化所塑造,充满开放性、复杂性与表面上的模糊不清,但其各个系统之间却又高度互相依存。我们需要被激发出“史诗般”的热情,去争取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式成果,做出明智的选择,并共同创造新的可能,从而让人类不再被工业时代那种压抑的思维模式所限制,而是围绕人的根本需求进行全新设计。我们需要探索这个非线性的世界,而不是去榨取它。


我相信,很多证据已证明了这种社会的可能性。它存在于哲学框架、语言和文化素养、法律框架、工具和技术中,也存在于那些真实发生的故事里——那些故事讲述着,人们怀抱着改变现实的渴望,努力为看似无解的问题创造出全新而更好的答案。我的使命就是将这些独立的组成部分整合在一起,为你们提供一个既现实又极有可能实现的世界愿景。但是,要创建这个“再生型社会”(regenerative society),我们就必须像普鲁斯特所说的那样,踏上探索之旅,用全新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这是一个没有直线的世界,而本次项目,便是我们理解并在这一非线性世界中采取行动的方式。





艾伦·摩尔,写于剑桥,2011年



Notes

1.Tony Judt, Ill Fares the Land, Allen Lane, 2010.




艾伦·摩尔(Alan Moore)是《社群主导品牌:21世纪的商业与营销挑战》(Communities Dominate Brands:Business and Marketing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一书的作者,也是创新公司Small Medium Large XtraLarge Ltd. (SMLXL) 的创始人。




来源:《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英文网站2012年9月11日


原标题:No Straight Lines: Making Sense of Our Non-linear World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