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今风 承心传艺——红领巾探秘中国首家民俗与非遗“双博馆”

   日期:2025-07-28     作者:kongyu       评论:0    移动:http://www.tttmy.cn/mobile/news/show-htm-itemid-783.html
核心提示:近日,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学校24级(9)中队“非遗寻艺”小队的队员们,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忱走进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

图片

近日,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学校24级(9)中队“非遗寻艺”小队的队员们,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忱走进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开展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此次活动以“古韵今风扬新帜 匠心传艺续华章”为主题,通过实地探访古建筑、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让队员们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育文化传承的责任担当。

古宅探秘,一砖一瓦里的建筑智慧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被称为“金陵第一宅”,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并于2010年成为中国首家民俗、非遗“双博馆”。

图片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开启了一场“文物里的小美好——妙趣横生的古建筑”探秘之旅。甘熙故居最令人称奇的是其“九十九间半”的独特布局——故宫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民间宅院为表敬畏与谦逊,便取“九十九间半”,暗含“满则溢,谦受益”的中庸哲学。这一建筑智慧让队员们深受启发,纷纷表示要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这种谦逊美德。

图片

漫步在曲径通幽的回廊间,队员们化身“建筑小侦探”,在青砖黛瓦间发现冬暖夏凉的“千年密码”,在飞檐翘角中读懂防水避震的巧思匠心。抚触雕花木窗的岁月留痕,聆听青石板路的历史回响,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态哲思。

图片

在民俗文化展厅内,陈列着大量被誉为“老南京生活活化石”的珍贵物件:记录农耕智慧的古朴农具、展现指尖艺术的华丽绣品、诉说民间故事的精致剪纸……每一件展品都生动还原了老南京的生活图景,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历史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烟火气,是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

非遗手作,指尖上的文化传承

图片

参观结束后,非遗传承人老师带着队员们用碎布头“变魔术”。老师介绍,布贴画源于汉代“贴绢”,兴盛于民间“补绣”,每一块碎布都承载着吉祥寓意。

红布剪作楼阁飞檐,绿布裁成庭院古树,黄布贴出书香门第的匾额……队员们指尖翻飞,通过剪裁、拼贴等工序,将一块块碎布拼凑成甘熙故居中的名建筑——藏书楼“津逮楼”。

非遗老师一边指导,一边讲述:“古人用布贴画装饰生活,传递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今天,你们手中的每一剪、每一贴,都是在延续这份匠心。”通过亲手制作,队员们不仅学习了非遗技艺,更深刻体会到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践行使命,薪火相传向未来

图片

古人的智慧,藏在一砖一瓦的礼制与风水里,更藏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通过这次深度探访,队员们不仅领略了非遗之美,更读懂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密码和处世哲学,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江宁开发区学校的辅导员老师表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此次非遗寻访活动,旨在让少先队员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实践中理解‘传承’二字的份量。孩子们用童真和巧手赋予了非遗新的活力,展现出文化传承最动人的模样。”

活动结束,队员们恋恋不舍地走出甘熙故居的大门。大家攥着自己的布贴画作品,约定要当非遗文化的“小喇叭”,让古韵今风在新时代绽放更美的光彩!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热点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资讯热点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