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显微镜”审视自我,用“望远镜”观察一代人:朱辉长篇小说《万川归》创作研讨会在宁召开

   日期:2025-07-27     作者:kongyu       评论:0    移动:http://www.tttmy.cn/mobile/news/show-htm-itemid-720.html
核心提示:2025年6月14日上午,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协办的朱辉长篇小说《万川归》创作研讨会在

2025年6月14日上午,由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办,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协办的朱辉长篇小说《万川归》创作研讨会在宁召开。全国政协文史委副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郑焱,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出席研讨会并致辞。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社长张在健作为出版方代表发言。


图片
图片

活动现场


会议开幕式由丁捷主席主持。


图片

丁捷


图片

《万川归》

朱辉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5年5月,朱辉《万川归》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联合重磅推出。本书为第三届“凤凰文学奖”评委会奖获奖作品,是关于时代与个人的宏大叙事,也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潘凯雄、刘颋、郜元宝、王春林、翟业军、饶翔、黄德海、杨辉、宋嵩、汪政、王彬彬、张光芒、何平、何同彬、韩松刚等省内外专家参会,围绕《万川归》的艺术风格、内容情节、人物塑造等话题展开讨论。会议研讨环节由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王尧主持。


图片

阎晶明


阎晶明在致辞中表示,《万川归》这部直面现实的长篇小说生动地呈现了一个时代的复杂图景。作品通过三个主要人物的命运交织,展现了物质发展与精神追求的深刻矛盾,最终回归人性之善的永恒主题。阎晶明特别赞赏小说结构的完整性与情节张力,认为其既保持了对社会各层面的广泛观照,又实现了艺术表达的均衡统一。他充分肯定这部作品在当代文学中的独特价值,认为其改编潜力与思想深度都值得关注。


图片

毕飞宇


毕飞宇对朱辉《万川归》的出版表示衷心祝贺,他认为这部作品是朱辉的集大成之作。朱辉以严谨的创作态度,历经四年打磨,将个人生命体验、职业历程与文学追求熔铸其中,展现了成熟的创作境界。其最可贵之处在于创作时“不东张西望”的专注态度,使作品达到了艺术完整性与个人风格的和谐统一。毕飞宇认为,《万川归》不仅标志着朱辉个人的创作高峰,也为江苏文学增添了重要成果。


图片

郑焱


郑焱指出,朱辉始终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持续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并在密切关注现实生活的同时,不断拓宽视野,触及更具深度、更为庞杂的社会议题和时代命题。朱辉的最新力作《万川归》,凝结着他深厚的人生积淀与艺术构思,在创作过程中朱辉“五易其稿”,潜心打磨,正展现出他对文学创作精益求精的匠心和诚心。


图片

韩敬群


韩敬群回顾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与《万川归》这本书结缘的过程,他认为《万川归》成功呈现了一代人的生命历程与时代变迁的深刻关联,并用“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生动概括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关系。


图片

张在健


张在健回顾了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与朱辉的长期合作,并对其信任与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万川归》作为第三届“凤凰文学奖”评委会奖获奖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万川归》的出版不仅是为了回望那个时代的历史,更是为了唤醒一种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


图片

汪政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认为,《万川归》作为朱辉对人生阶段的总结性作品,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和生命体验,这部作品也因作者朱辉理工科出身的背景而具有独特的“设计感”,展现出情节、框架、人物设置等诸多方面的严谨性和缜密性。


图片

潘凯雄


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指出,《万川归》中三位主人公从不同的角度突显了作家所要表达的内涵和作品的主题。这部作品内容丰满,是朱辉对社会、时代、个人,以及生活中各种复杂现象的集中表达,且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是一部常读常新、非常耐读的作品。


图片

郜元宝


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对这部作品的多维度特征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部作品融入了社会变迁、家庭伦理、科学伦理等多种多样的小说元素,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复杂性。郜元宝指出,这部作品表达了作家朱辉对时代和社会的文学化关切,“万川归”最终要归向人心。


图片

刘颋


《文艺报》总编辑刘颋认为,小说通过人物的内心张力与外部时代压力的交织,呈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她认为《万川归》表现了“中年疲劳”这一时代命题,并指出小说中通过蛇、器官、跳水等大量的隐喻,对主题进行了深化,这是一部独特且有辨识度的小说。


图片

翟业军


浙江大学教授翟业军提到,这部作品能够正面“强攻”时代,值得敬佩。小说中的不同人物因“非血缘关系”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万川归海的时代画卷。而对于人性的隐秘,朱辉并不着急去揭开它,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克制。


图片

何平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首先对《万川归》中的“设计感”进行了分析,随后表示朱辉在小说中用心塑造的李璟然、杜衡等女性形象也十分出彩,值得评论家关注。


图片

王彬彬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南京大学教授王彬彬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对《万川归》的评价。第一,《万川归》具有强烈的语言意识;第二,这部小说的基本指向是伦理问题;第三,小说中对细节描写的把控十分精妙。


图片

张光芒


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对《万川归》中的“真相”和“偶然”进行了解读。他认为,朱辉一直在通过文学创作追寻人性与人心的真相,而在《万川归》中,朱辉实践了新的伦理观念,即“真相并不重要,凡人无须追求真相”。因此,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搁置了悬念,让生命的意义通过他者来延续。


图片

王春林


山西大学教授王春林谈到了《万川归》中的两个意识。其一,以万风和为例,他陷入了身世之谜、疾病困扰,从而产生了巨大的虚无感;其二,王春林认为李弘毅这一人物形象引发了我们对救赎世界的可能究竟在哪里的思考。


图片

黄德海


《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黄德海认为,这部作品避免了陷入自传式的写作陷阱,展现了小说创作的智慧和深度。小说在描写光鲜一面时,会自然联想到其背面,这种写法更贴近生活。而小说所采用的克制的“守住心事”的写作方法,则展现出了作家的理智与成熟。


图片

饶翔


《光明日报》高级编辑、文荟版主编饶翔认为,《万川归》是一部复杂而厚重的长篇小说。他集中分析了万风和、丁恩川、归霞三个人物的不同特点,并认为书名“万川归”象征着生命历程的殊途同归,与古人对生命的哲思相呼应,使小说具有深刻的生命哲学意味。


图片

宋嵩


《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将《万川归》与俄罗斯文学进行类比,认为其对知识分子的刻画以及对理想主义的坚守具有俄罗斯文学的气质,小说中万风和、归霞、李弘毅等角色展现出了一种崇高的美。


图片

杨辉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小说评论》主编杨辉指出,小说除了对“中年疲劳”的书写,更探讨了“归于何处”的问题。作品整体扎实饱满,但仍有留白之处,这体现了作者对更广阔、更丰富的精神世界的敬畏。


图片

何同彬


《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将《万川归》称为“一个时代的断后之作”,认为其展现了作者对时代的反思与判断,且将其在中短篇小说中擅长的对情感的处理移植到了长篇小说中来,使这部作品具备了充沛的叙事动力。


图片

韩松刚


 江苏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韩松刚认为,这一作品呈现了当下时代稀缺的严肃性思考,并彰显了人性尊严与生命体面。朱辉既在其中融入了他熟悉的现实经验,也挑战了医学、艺术等新的领域。


图片

朱辉


朱辉对与会专家学者及出版界人士表达了真挚的感谢,并回顾了《万川归》的写作历程,特别提及友人和出版社向其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朱辉称新作《万川归》是他用“显微镜”审视自我,用“望远镜”观察一代人的成果,他将自己的文学追求概括为“避免为了追求高音,跑调和破音”,更直言“我爱文学,我不后悔”,其赤诚之心溢于言表,令人感动。


图片

王尧


王尧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万川归》是朱辉创作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内涵丰富,从文学、伦理、哲学、社会学等多角度都值得解读。



图片


编辑 | 云琪

排版 | 姚钰楠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热点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资讯热点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