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洋大曼

   日期:2025-07-27     作者:kongyu       评论:0    移动:http://www.tttmy.cn/mobile/news/show-htm-itemid-561.html
核心提示: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2628期】“活着干、死了算,忠骨埋在洋大曼。”自看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喀什测控站这令人热血沸腾、死

 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2628期】


“活着干、死了算,忠骨埋在洋大曼。”自看到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喀什测控站这令人热血沸腾、死而无憾的标语,我们便油然而生一种本能的、强烈的冲动——有机会一定去看看洋大曼,看看究竟是什么魔力,让那么多人背井离乡,甘把热血汗水、青春韶华乃至宝贵生命,留在了遥远的西域边陲。

乙巳年初夏,多年夙愿终得实现,来到了朝思暮想的洋大曼。见到洋大曼,我们居然没有一丝的陌生,都感到自己不是第一次来,而是来了许多次,好像早已与她朝夕相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洋大曼,维吾尔语意为“退回”,传说是因当地村民勠力同心、筑坝退洪而得名。

踏上洋大曼,凝视脚下这片热土、仰望天上朵朵白云,那些熟知的历史画面在脑海里变得更加立体清晰,并向我们徐徐走来。

图片

洋大曼旧址大门


那是一个动荡不安却又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代,在毛主席“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指引下,1967年的暮春,边瑞修、张殷龙等一批筹建喀什站的先行者离开酒泉,跨出了连春风都不曾越过的玉门关,历时半个月,终于到达目的地——新疆疏勒县洋大曼公社,启动了喀什卫星观测站(后称测控站)的建设工作。

闯入眼帘的,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泛着层层薄厚不一的白霜的盐碱荒漠、株株枯黄的骆驼刺、还有大风裹着黄沙的肆意而为。这里没有水,也不长庄稼,目光所及见不到一个人,甚至看不到一只有生命的物体。唯一有的,只能是属于他们自己心中的那份希望。

电影《流浪地球》中有一句台词:“希望是我们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其实,在每个年代,“希望”总是像钻石一样珍贵地存在着,伴随着每一个心向阳光的人。


图片

地窝子


他们在洋大曼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大家住的是用土坯垒成的地窝子,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时常有臭虫爬来爬去,还有枯瘦的老鼠窸窸窣窣、钻进钻出。这里气候干燥,鼻子容易发胀,一摸就会流血,常常是一觉醒来,被子上一层沙土,枕头上一片血迹。喝的是远处一条小河沟里的涝坝水,不大的河水里还经常飘着枯枝败叶甚至动物粪便、腐烂的动物尸体,还有各种不知名的游动的小虫。而水呢,又苦又涩,极其难以吞咽。因为水源有限,就这样的水也要按人头有计划地供应。距离最近的集市,在十几公里外的疏勒县城,供给也非常困难,很多时候只能吃难以下咽的苜蓿草果腹,长期的营养不良,导致很多人患上了浮肿病、夜盲症。工作累些、生活苦些也就罢了,忙碌之余,连一个转转的地方也没有,遇到大风狂飙时,原来茫茫漠国瞬间变为只属于自己脚下的一叶之地。

图片

储水涝坝


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却从来没有人问过来到这里是“为什么”。为什么要离开爹娘,抛开老婆孩子热炕头,来到这不毛之地?为什么心甘情愿住地窝子喝涝坝水?仿佛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那么顺理成章。为什么?那是因为大家相信“希望”,知道自己从事的是一项无比神圣的事业,相信能靠自己的双手,在这西域戈壁上打造出一座“绿岛”,为党和国家的航天事业奠基垒台、创造奇迹。也因为相信,所以才看见;更因为看见,所以才坚守。

1968年6月1日,喀什站正式组建,“一站四区”总占地2000多亩,其中一区和四区在一起,分别是办公区和测控设备区;二区在距一区西边的一公里处,是雷达设备区;三区布在一区东侧的三公里处,属于发信台所在地。

在戈壁立足扎根,靠的从来不只是一腔热血。喀什站想在单位门口修条路,没有修路的工具,大家就找到10公里外维族老乡的“小康农场”去借来木棍和树枝,然后把木棍削砍合适后作为铁锹和坎土曼的握把,用枝条编织箩筐来装运土石。想建一个篮球场,没有夯地的设备,站领导就带领大家在地基上一圈圈地跑步,硬是用双脚夯实了地基,篮球架也是修理所几名同志利用空隙自己打制而成的,虽不美观,却也耐用。想表演节目,没有道具,大家就用旧床单涤染缝制演出服装,男同志唱“秦腔”,女同志说“快板”,虽不专业,做不到字正腔圆,但一板一眼让一身的疲惫在欢声笑语中迅速消融。

图片

开垦荒地


最难的时候是装备设备出现问题。当时智能化还没有概念,各型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且故障率极高,一旦装备出情况,很多国内厂所只能“望洋兴叹”。智慧有时真的是靠逼出来的,缺少技术力量,喀什站的同志们就选择用最“笨”的办法——庖丁解牛,层层拆解后,了解设备内部结构,并将电路图画在机房墙上,抄在笔记本上,不厌其烦地研究,就连吃饭睡觉都在琢磨每一处不懂的地方。

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这种永不放弃的坚持,让大家对设备的理解和认识豁然洞开,硬生生地从一窍不通的门外汉练就了一手“望闻问切”的绝活。在那个物资匮乏、交通不便、技术支援少的年代,最大限度保证了设备的完好、任务的圆满。

图片

技术训练


《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主角罗文,接过信之后没有问“加西亚在哪儿?”洋大曼的前辈们也没有人问“甘甜的井水、修路的工具、夯土的机器、可靠的装备在哪儿?”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正是这么一群一无所有穷得叮当响的“苦行僧”,在无人依靠、无路可循、无处索取的苦寂而充满激情的岁月里,一下子成了喀什站的主人、戈壁滩的主人,不起眼的苔藓,却绽放着牡丹般华贵的似锦繁花。

1970年4月24日入夜,是一个注定不平凡的晚上。喀什站内,所有人屏气凝神,静待“东方红一号”卫星自西向东飞回祖国的那一刻。23时30分,“天山发现目标!”喀什站的天线设备如同巨人的手臂,在深邃夜空中,精稳而迅速地捕捉住了那颗让世界为之侧目、让国人无比骄傲的星辰,当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响彻洋大曼的夜空,所有参试人员都不能自已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水。此后的岁月里,一代又一代“边陲牧星人”,坚守在“测控西大门”,将一颗颗承载着民族梦想的卫星迎进祖国母亲温暖而坚实的怀抱,也为喀什站赢得了“中国航天测控第一站”的美誉,他们终是在洋大曼这“退回”之地,镌刻下了一道道扎实“前行”的印记。

苦涩的盐碱水没能动摇他们的意志,却对站里的装备设施带来难以修复的损伤,加之职能使命拓展、新建装备列装,1989年10月,喀什站依依不舍告别洋大曼,意气风发地迁入新址。虽然离开了洋大曼,但这片热土,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在此埋头苦干、自强不息、热血报国的英雄们。站在这里,我们好像也感受到了先辈们那有力跳动的脉搏,那笑对生活的一脸坚定。


又是30多年过去了,喀什,这颗镶嵌在“一带一路”上的“西域明珠”,愈发闪耀夺目的绚烂。洋大曼也早已是沧海桑田——无尽的盐碱滩变成了生机勃勃的农作物育种基地,甘甜的自来水流进了千家万户,地窝子变成了需要预约才能体验的热门旅游项目,特别是当地在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中孕育而生的刺绣产业,让这个荒无人烟的大漠戈壁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疆绣”之乡。2024年,洋大曼乡从疏勒县划归喀什市管辖,并更名为——“太平乡”!

图片

洋大曼农作物育种基地


洋大曼这处地名成为历史了,它将只能活在一些人的记忆里。刚一听到洋大曼改名时,我们心里一下生出几多惆怅。但当看到洋大曼变得越来越美了,我们的心也和当地老百姓一样充满了欣喜,并默默地祝福她愈发美丽。

路上,我们偶遇一位正在农田干活的维族老汉热合曼巴巴,当了解到我们是那个“高科技单位”的传人时,老人显得异常兴奋。“‘牧星人’亚克西!有年夏天大旱,地里种的庄稼快枯死了,是他们一盆一盆、一桶一桶帮我们提水浇地,才保住了我们的活命粮,还经常帮我们收庄稼、翻地、挖水渠,知道你们搬走后,村里很多人还偷偷地抹过眼泪呢。”老汉身旁的滚滚麦浪,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洋大曼旧址也迎来了新的主人。前些年,另外一批奔赴边疆的建设者入驻了喀什站原址,如今,那座标志性的大门、东南角早已废弃的水塔基座、路边由大家亲手栽种下已亭亭如盖的法国梧桐,还在努力证明着存在过的痕迹。还有和当年一样的簇簇红柳、棵棵沙枣树在随风摇曳,像是在招手欢迎我们这些曾经的主人,准确地说,是“曾经的主人”的“后人”!

吴援是这批建设者中的一员,谈起喀什站,他眼中一下迸发出了异样的光芒,这是发自内心的敬重。“我知道你们的口号,‘活着干、死了算,忠骨埋在洋大曼!’在这句口号的激励下,你们干成了惊天动地的事业。能成为这片院落的传人,我们内心也充满了骄傲和自豪。从你们手中继承的,除了这满院的法桐、杨树和红柳,更有那不畏艰难、不惧生死的宝贵精神。”正所谓斯人已远离、赞誉永留存!

相比之下,三区发信台原址的境遇就显得有些无奈、有些没落了。院落早已是残垣断壁,围墙不复存在,大门也便成了摆设。当地牧民把这里当成了歇脚地,院子里长满了杂草,地上满是干湿不一的羊屎蛋,枯黄的砖土墙上无门无窗,几栋小平房被编上了鲜红的号码,越来越觉得,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像是一位位面容枯槁、欲言又止的老人,渴望把他当年的苦难辉煌诉说给后人。

图片

洋大曼发信台旧址


走进曾经的机房,淡绿色的斑驳墙裙、油乎乎的地面还能依稀看出当年的影子。突然,墙上一幅已经几不可见的图画进入了我们的视野,那是一幅测控设备的元器件方框图,它宛若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承载和印证着当年的艰辛与奉献,穿越时空、映照当下、面向未来。

图片

墙面上隐约可见的元件方框图


喀什测控站的助理工程师严慧峻,也曾在父亲的带领下参观过这幅壁画。她的父亲,就是在喀什站工作了36年,人称“边疆顶梁柱”的高级技师严冬。当被问到是不是受父亲影响才加入测控队伍时,严慧峻笑着回答:“我的父亲是从洋大曼走出来的,洋大曼的精神早已深深烙刻进他的血脉,有人说我是受父亲的影响来到部队,准确说,我是被洋大曼精神吸引过来的。”

在这里还有一群追星寻梦的巾帼“牧星人”,万红尔和门大韵,一个来自荆楚,怀揣巡天牧星、纵横寰宇的憧憬;一个来自东北,胸怀策马扬鞭、驰骋天下的梦想,两人在喀什殊途同归,在献身航天测控事业中激荡青春,更为这片戈壁滩增添了一抹难得的亮色。星光不负赶路人,她们怀揣着初心和赤诚、热爱与执着,用实际行动写下了“不羡浮华献芳华、追星只追天上星”的时代赞歌……


根植沃土,枝展千姿。在星罗棋布的测控网上,洋大曼的精神始终在持续传承着。

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今有严慧峻“女承父业”,而像他们这样的“两代同袍”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还有不少人,他们有的是接过了父母、长辈的衣钵,有的则是用自己的魅力感染着子孙穿上了“航天蓝”。在祖辈父辈的影响下,工程师王司晨加入了守护“中国星”的队伍,一家三代接力见证中国航天的壮丽腾飞;在哥哥姜炳文、丈夫马俊逸的支持下,在航空领域工作多年的姜珊华丽转型加入航天队伍,成为一名测控软件总体设计师,诠释着“牧星人”此身许家亦许国的情怀担当。

距洋大曼200多公里外有一片黑孜戈壁,距洋大曼5000多公里外有一片林海雪原,在那里,以叶河“十八勇士”、林海“五朵金花”为代表的深空测控站建设者们,扎根荒芜、艰苦创业,让“牧星人”的视角触摸到了四亿公里外的深邃太空。

在野马泉,追星大篷车的先辈们,忍着冻伤、喝着雪水,用自己的被子给机器取暖,挖了保暖的地下室,却只有机器能够“享用”。在这零下40度的北疆寒极区,这群把设备看得比自身安危还重要的人,最终成功完成我国首颗返回式卫星的测控任务。那首用忠诚和使命铸成的歌曲《啊,野马泉》,至今仍被一代代活动测控人传唱着。

在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姜炳文秉承着“不迷信权威”的信条,紧贴太空交通管理形势需要,积极从事太空极端轨道力学研究,主持建立了我国自主的空间目标解体溯源计算技术体系,成功开拓出一片属于“牧星人”的“高边疆”。

在西安中心,一批批测控人经天纬地、运筹帷幄,面对高密度发射、卫星失联等急难险重任务,他们始终保持冲锋姿态,迎难而上、永不言弃,一次次点亮圆满成功的“大红屏”,一遍遍书写着“地上人抢救天上星”的太空奇迹。

“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光辉融进,融进祖国的星座。”每次听到这首《祖国不会忘记》,总会让我心头一紧、眼光微热,仿佛胸中有无限的情感想诉说,却又觉得无需多言、人已皆知。但鲜为人知的是,这首歌,正是时任中心宣传处处长的张月潭到喀什站采访时,因被洋大曼的人和事深深感动而挥笔写就的,如今早已童叟同唱、经久不衰。

洋大曼虽已物是人非,甚至连地名都不复存在。但是洋大曼的精神经久流传,而且历久弥新。就像一盏老茶壶,茶在换,壶未变,而泡出来的茶,却愈加醇香绵长,沁人心脾,让人回味无穷。

图片

喀什深空站科技人员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老一辈革命精神感召激励下,航天事业发展突飞猛进,一次又一次成功昭示着,中国航天正在一步步走向辉煌,也必将走向更大的辉煌。

进入新时代,习总书记要求我们“立志做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再进大漠、二次创业”,既是历史的呼唤,更是时代的号召。大漠在哪?她既很遥远,也离你很近,她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在我们的心里,在每个人的脚下;二次创业,不是放弃手头上的事而去标新立异,而是把每天都当做新的起点,把每项工作都当做新的命题,前瞻布局谋划要做的,高标高效推进正做的,用辛勤汗水浸泡出新的体验、新的胜利。

“再进大漠、二次创业”,不完全是让我们打起背包一头扎进边疆,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是让我们把当年那股精气神打进背囊,带着这股劲儿行走天涯、发扬光大。让我们面对岗位任务的调整变化、个人发展的进退走留、小家大家的利益冲突时,能够像当年那批先行者一样,党叫去哪儿就去哪儿,党叫干啥就干啥,无怨无悔、矢志不渝。

“再进大漠、二次创业”,不完全是让我们重住地窝子,再喝盐碱水,白手起家、另起炉灶,是提醒我们当前的幸福来之不易,不能忘了过去那艰苦奋斗的岁月,不能忘了那苦难辉煌的历程。在纷繁复杂的各类诱惑面前,在浮躁喧嚣的社会思潮面前,在躺平佛系的消极风气面前,让我们像当年那批创业者一样,焕发“忘我无我”的精神状态,找回曾经的初心、追寻心灵的淡泊、修炼精神的定力,成为时代的强者。

“再进大漠、二次创业”,也不完全是让我们去画电路图、去动手做劳动工具,去挖渠取水、去植树造林,也不完全是让我们去帮着老百姓抢收抢种、耕地劳作,而是让我们深刻思考,面对艰难险阻,为什么我们的先辈能那么坦荡、那么积极、那么乐观、那么无畏。当前,航天领域千帆竞发、百舸争流,面对方兴未艾、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我们不能甘做随波逐流的浮萍,要争当时代的弄潮儿,像当年那批拓荒者一样,重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激情和豪迈,变“让我干”为“我要干”,真正把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事业的蓬勃发展,昂首阔步走好属于自己的新的长征路。

“再进大漠、二次创业”,更不是让大家没苦找苦吃,没困难设置困难,而是要引领大家认识到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苦,不同环境有不同环境的难,不同岗位有不同岗位的挑战,必须做好迎接一切挑战的准备,敢吃前人没吃过的苦,战胜前人没有遇到的困难,取得前人想取得而没取得的成就。高科技领域从来没有成法可守、没有先例可循,必须凝聚决心意志,像当年那批奋斗者一样,保持“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敢于拼搏,埋头在太空留下属于新时代航天人的胜利勋章。


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

此次洋大曼之旅,不仅是一次遂心愿的朝圣,更是一次再出发的洗礼。倘若你也想寻找洋大曼,不一定非要去喀什,到现在的太平乡,祖国的山南海北、事业的平台载体,凡是有奋斗、可奋斗的地方,无不张扬着像洋大曼精神一样光芒永放的精神谱系的力量。

在大漠、在雪原、在海岛、在深山,在高楼大厦、在田野乡间……在奋斗者奋斗着的地方、在奉献者奉献着的地方、在创造者创造着的地方,都会有洋大曼的身影,都有你想要的答案。

图片

佳木斯深空站科技人员


正如我们到了洋大曼,并不知道太多奋斗者的真实名字一样,大家所到之处,看到的也可能只是历史、只是风景,是谁创造的历史、是谁留下的风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精神是永存的。他们是不为出人头地而一直脚踏实地的那波人,他们是不怕过苦日子而怕辜负日子的那波人,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最值得敬仰的人!

戈壁、扬沙、胡杨、红柳、沙枣,不知是孪生五兄弟,还是孪生五姐妹,亦或是无亲无故的五个路人。当然,还有与其生死相依朝夕相伴的那一群群星光赶路人,是他们一起,协力构成了边关大漠那道别致无二的风景,成就了洋大曼这副独特无二的珍品。立大漠,顶烈日,斗风沙,战寒暑,像红柳木一样扎根,像胡杨树一样生长,像沙枣花一样芬芳,像烈火一样奔放张扬!过去,一代代“牧星人”用无尽青春、用无畏先锋、用无私奉献诠释着“我是谁、为了谁”;现在,也一定会用坚守初心、再进大漠的强大基因,书写一路向前何所惧、一直向上不迷茫的时代凯歌。

“你是大漠挺立的胡杨,你是海岛翱翔的白鸽……思乡的情愁融入了祖国的星座,这里才是追逐梦想的地方。”这首由“牧星人”们集体创作的歌曲《追逐梦想的地方》,写出了我们新时代航天测控人的共同心声,只要我们怀揣梦想、心无旁骛,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我们追逐梦想的地方。


洋大曼,一个天天相见,永远不用说再见的地方——

我们爱你!

供稿 |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编辑 | 樊瀚文

校对 | 刘俞希

主编 | 张文军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热点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资讯热点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