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言日本今日将有毁灭性大地震,为何这种传言在日本会引发关注?

   2025-07-10 kongyu710
核心提示:  本文由DeepSeek生成  1999年,日本漫画家龙树谅出版的漫画书《我所看见的未来》记录了一系列梦境预言。其中一则关于“2025

  本文由DeepSeek生成

  1999年,日本漫画家龙树谅出版的漫画书《我所看见的未来》记录了一系列梦境预言。其中一则关于“2025年7月5日爆发大海啸”的内容,近期通过播放量近900万的YouTube视频引发全民恐慌。尽管日本政府多次辟谣,民众仍囤积物资、取消行程,甚至出现冒名顶替者散布虚假预警。这场源于二十多年前的预言为何能穿透时空,在今日的日本掀起惊涛骇浪?

    预言漫画的幽灵重生

  被神化的梦境手记

  龙树谅的预言体系始于1976年,最初刊载于1996年某不知名杂志,1999年由朝日新闻出版社集结成书。书中宣称记录了戴安娜之死、311大地震等重大事件。尽管实际预言存在明显偏差——如戴安娜名字拼写错误(DIANNA)、事件发生时间不符——但311大地震的部分巧合,使漫画被赋予神秘光环。当今年6月新书《天使的遗言》中,龙树谅用整章篇幅澄清“做梦日期≠灾难日期”,却已无法阻挡谣言的裂变传播。

  流量时代的预言重构

  YouTube创作者将原书零散的梦境描述重新剪辑,重点突出“2025年7月5日大海啸”片段。这支视频凭借算法推荐获得近900万播放量,过程中不断被添油加醋:原始漫画未提及的“毁灭性地震”被植入,龙树谅从未预言的新冠病毒、富士山喷发等内容强行关联。更荒诞的是,大量假冒龙树谅的社交账号涌现,编造所谓“最终预警”,迫使隐居多年的作者本人多次公开辟谣。

  灾难记忆的集体创伤

    311地震的未愈伤疤

  预言之所以在日本获得特殊可信度,源于这个地震多发国的历史伤痛。2011年311大地震导致近2万人死亡,福岛核泄漏阴影至今未散。当漫画书封面赫然标注“预言311地震”(尽管实际日期存在误差),民众的灾难记忆瞬间激活。日本气象厅数据显示,该国每年感知地震超2000次,这种高频威胁使任何预警都极易引发条件反射。

  辟谣失效的传播困局

  政府辟谣在社交媒体时代遭遇三重消解:视频创作者需要点击率维持生计,观众将末日预言当作生活调剂,而算法更偏爱戏剧性内容。龙树谅在《天使的遗言》中痛斥出版社为销量炮制谣言,甚至对其提出控告。但当她试图用哲学思考和防灾知识引导理性讨论时,新书销量不及谣言视频的千分之一——真相在流量战场上彻底溃败。

    国民心理的深层镜像

  仪式化防灾的焦虑转移

  东京防灾用品店数据显示,7月初救生包销量暴增300%。这种看似理性的囤货行为,实则是国民焦虑的仪式化宣泄。日本内阁府《防灾白皮书》指出,76%民众最恐惧地震海啸复合灾害。当预言给出具体日期,抽象的恐惧便有了具象出口,连龙树谅在新书中强调“防灾意识比预言重要”的呼吁,也被扭曲为末日倒计时的佐证。

    神秘主义的文化土壤

  从江户时代的“鲶鱼翻身引发地震”传说,到现代东京塔每年接收超千条UFO目击报告,神秘叙事在日本社会始终存在市场。龙树谅漫画中“连作者都不明含义的预言”,恰为民间解读提供空白画布。当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之死等国际事件被强行关联,本土预言便获得“全球验证”的虚假权威性,形成自我强化的信任闭环。

  预言终将随7月5日的日出而破灭,但这场闹剧暴露的深层危机不会消失。当龙树谅在《天使的遗言》扉页写下“梦境是心灵的镜子,不是未来的蓝图”,她道破了问题的本质:在灾害频发的国度,民众对确定性的渴求已超越理性边界。政府辟谣的无力、流量至上的传播机制、未愈合的历史创伤,共同构成谣言滋生的温床。或许比地震预言更值得警惕的,是社会集体心理防线的震颤——当真实灾难来临时,被谣言透支的信任又该何处安放?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kongyu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