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一:
女孩生日藏身衣柜,给父母惊喜。
柜门外却传来声声惨叫。
她颤抖着窥视。
只见全家尸体被丝线悬吊。
其中一张脸,竟与自己一模一样……
场景二:
淘金客深入沙海,宣称湖底有绝世珍珠,结果离奇失踪。
再见时,水下探测器拍到他僵硬的尸体,被水草如“放风筝”般拉扯……
场景三:
少女驱车远行,高速路上瞥见窗外僵立着举扫帚的妇人身影,似在凝视自己。
以为是幻觉,却在夜宿村落时,于井底发现一模一样的草扎人偶……
团队闯关+中式恐怖+大女主——这些极具刺激感和新奇感的元素,构成了尾鱼小说改编剧的典型配方,也吸引着观众探索国产奇幻的边界。
刘浩存的又一部新剧《七根心简》。
但比起这位00花,更吸引Sir的是另外一个名字——
尾鱼。
原著(《七根凶简》)的作者。
这个名字出镜率有点高,景甜的《司藤》,倪妮的《西出玉门》都出自她之手。
接下来还有女明星排着队演她的作品——
景甜《龙骨焚箱》,迪丽热巴《枭起青壤》,孟子义《三线谜回》。
为什么都想要打卡?
这里,可能有着内娱下一个女频爆款。
01
女频冒险,顶流扎堆
尾鱼宇宙精准击中了当下市场的双重需求:
一方面,题材。
它们以强情节、重冒险、融合中式恐怖/民俗/悬疑的独特风格,强势冲击了长期被甜宠、仙侠垄断的“女频”领域。
提供了更广阔的世界观和更刺激的叙事可能,具有天然的破圈潜质。
另一方面,角色的时髦值。
其笔下的女主角(司藤、叶流西、木代等)往往独立、强悍、背负秘密甚至带点“邪性”,迥异于传统的“傻白甜”或“恋爱脑”。
这为寻求转型或突破固有形象的女演员(如景甜、倪妮、刘浩存等“女顶流”)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角色——
她们渴望通过这类“大女主”证明演技广度,展现力量感。
然而,扎堆涌入的热潮之下,真正成功的改编却凤毛麟角。
问题出在哪里?
改编过程中,“冒险”的灵魂常被“女频”的糖衣所吞噬,导致“大女主”徒有其表。
许多改编剧将核心定位严重偏移,“发糖”凌驾于冒险解谜之上。
主角团的互动不再是基于共同目标建立的战友情谊或张力,而是生硬地服务于偶像剧式的恋爱套路。
比如《七根心简》的木代(刘浩存 饰),一个坚毅的酒吧老板娘兼打女,仅因几面之缘和一场架就对男主暗恋吃醋,逻辑崩坏。
这种“工业糖精” 不仅稀释了紧张刺激的冒险氛围,更让女主角的魅力大打折扣,变得扁平化、恋爱化。
另一方面,“大女主”塑造的失败。
成功的冒险剧女主,其魅力应根植于自身的行动力、智慧和独特个性。
《古墓丽影》中的劳拉·克劳馥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她是一位真正的冒险家、解谜者、战士,其情感线是锦上添花而非核心驱动力。
女性的冒险精神,并不是摆摆姿态而已。
而是需要演员表演、影视工业、故事基底全方位的支撑。
《西出玉门》倪妮饰演的叶流西。
原著中她亦正亦邪、果敢狠辣、充满秘密与野心,是绝对的行动核心和驱动力。
但剧版削弱了她的“邪性”与动机深度,使其沦为故弄玄虚、频繁凹造型的“耍帅”符号。
△ 被不少观众吐槽在凹造型
景甜饰演的司藤倒是出圈了,关键在于角色的高度立体化和独特魅力。
剧版不仅保留了司藤的强大、傲娇、非人感。
更通过精致的服化道(尤其是旗袍造型)和景甜精准的仪态演绎(如走路时肩膀后展、脱外套时的手势融入舞蹈韵律),赋予了她一种经历过民国时代的、深入骨髓的古典韵致与妖异美感。
其与秦放(张彬彬 饰)的“女强男弱”关系设定新颖有趣,情感互动建立在共同历险和彼此救赎的基础上,而非无脑发糖。
司藤本身的目标始终清晰且驱动剧情,“大女主”的地位名副其实。
当下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对“女频”内容的期待早已超越单纯的浪漫幻想。
成功的副本流/冒险剧(如现象级的《开端》),其核心魅力在于扎实的悬念铺设、高概念的巧妙解密、角色在困境中的真实成长与相互支撑。
《开端》中肖鹤云与李诗情的情感之所以动人,正是建立在无数次循环中共同面对生死、彼此信任扶持的基础上。
情感是冒险历程的自然产物,而非生硬添加的佐料。
02
安全线内,自我阉割
如果说被“女频发糖”指标困住是内因,那么外部的审查压力与规避风险的保守策略,则给这类本就挑战尺度的题材套上了另一重枷锁。
《七根凶简》,“凶”字直指上古凶物与东方神秘主义(道家文化、民俗禁忌),是世界观构建的根基。
剧名改为《七根心简》,本身就透露出对“封建迷信”的避忌。
重庆解放碑、丽江等真实地标被替换为架空名称,剥离了故事与现实民俗、地域文化结合的“在地性”魅力。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去年备受诟病的《南海归墟》——
同样因规避风险导致塑料特效、注水剧情、高光删减,最终面目全非。
为了确保主角团“政治正确”,剧集对原著中复杂的人性探讨和道德困境进行了大幅简化或回避。
例如:
男二一万三(敖瑞鹏 饰)的放火复仇,原著中源于村民对“女人下海不祥”的迷信导致其母无法获救,以及争夺水域见死不救导致其父死亡的双重悲剧,其愤怒直指封建陋习与人性自私。
剧版删除了关键的母亲线,模糊了村民的恶行,转而强调村长的“赎罪”和情有可原,极大削弱了悲剧力量和批判性。
女二炎红砂(王奕婷 饰)在得知亲爷爷为保“宝井”杀人后,立刻化身“道德标兵”要求爷爷伏法。
这种非黑即白的处理,完全不符合一个在灰色产业中长大的富家女的复杂心态和情感逻辑。
主角团必须时刻站在绝对安全的道德高地上,容不得一丝“污点”或内心挣扎。
回看早年改编的《卫斯理》系列。
虽以男性视角为主,但在处理奇幻冒险题材时,节奏明快、氛围营造大胆(尽管特效粗糙),对超自然现象和人性探讨相对直接。
更值得对比的是《灵魂摆渡》这类经典网剧,其《鬼上床》单元讲述了一个震撼的故事:
丈夫用犀角香强留亡妻魂魄,两人明知是饮鸩止渴,却甘愿沉沦于虚幻的温存,直到香尽魂散。
主角团赵吏、冬青目睹这一切,并未进行道德审判或强行干预,而是带着悲悯,默许了这份极致的、自我毁灭的执念。
这种对人性复杂面,对贪婪、痴恋、悲剧的包容与呈现,正是当下过度追求“安全”的改编剧所严重匮乏的。
如今的作品,更像打着“鬼屋过山车”的旗号,最终只敢提供“公园摇摇车”的体验。
03
出路何在?
尾鱼宇宙的影视化困境,折射出“女频冒险”这一新兴类型在摸索中的阵痛。
女顶流们看中了其提供的角色突破空间,制作方看中了其IP热度与题材红利。
但成功的改编,需要双重觉醒:
首先,尊重类型本质。
将冒险、解谜、世界观构建置于核心,让情感成为历险过程中自然生长的藤蔓,而非人工搭建的塑料花架。
学习《司藤》在角色塑造和氛围营造上的成功经验,真正立住那个有血有肉、有目标有缺陷、魅力源于自身力量的“大女主”。
正视《古墓丽影》式女主驱动的成功模式。
此外,寻求表达智慧。
在现有的审查框架下,探索更巧妙的方式保留原著的民俗底蕴、地域特色和人性灰度。
避免粗暴的“架空”和“净化”,尝试通过隐喻、象征、更精妙的剧本打磨来传递复杂性与深度。
找回《灵魂摆渡》时期那种讲述“灰色好故事”的勇气和智慧。
否则,无论多少顶流加盟,多少新奇设定堆砌,最终呈现的,依然只是一群俊男美女,悬浮在塑料质感的架空舞台上,演绎着安全却乏味的“样板间”冒险。
台下的观众,只能闭上眼,配合地叹一句:好甜。
而这,绝非尾鱼笔下那个光怪陆离、惊心动魄又引人深思的冒险世界应有的模样。
编辑助理:就是涂怡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