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奈儿裤装到Clean Fit:时尚在进步还是陷入循环骗局?

   日期:2025-07-21     作者:kongyu       评论:0    移动:http://www.tttmy.cn/mobile/news/show-htm-itemid-200.html
核心提示:2016年,时尚编辑韦罗妮克·海兰注意到,一种特殊的粉色正在纽约的多个角落悄然蔓延。它不是那种张扬的芭比粉,也不是1990年代少

图片

2016年,时尚编辑韦罗妮克·海兰注意到,一种特殊的粉色正在纽约的多个角落悄然蔓延。它不是那种张扬的芭比粉,也不是1990年代少女杂志里甜腻的泡泡糖色,而是一种低饱和度、哑光、近乎褪色的粉色。它出现在美妆包装、共享办公墙面、社交软件配图、独立杂志封面上,悄无声息地成了一种视觉暗号。

韦罗妮克率先在就职的《纽约》杂志撰文将之命名为“千禧粉”,并迅速让“千禧粉”变成一种文化信号。这种粉色不属于哪位设计师的季度企划,也没有被某个品牌刻意营销,却精准击中了时代,唤起了人们心中一种怀旧、柔和的情绪。韦罗妮克认为,这种色彩映照着一代女性在性别期待与自我表达之间的拉扯——成长时被告诫“如果你想成功,看着可靠可信,那就不要太‘女孩子气’”,成年后又被鼓励“勇敢做自己,去选择你真正喜爱的蝴蝶结和裙子”。

这种颜色背后更值得讨论的内涵还没来得及被关注,品牌就迅速意识到这是一种“有情绪附着力”的视觉语言:粉色成为女性气质“自我表达”的营销载体,赋权口号印上T恤,“柔软也是力量”被转化为广告语。这种粉色甚至进入政治领域,人们在反对特朗普的游行中头戴粉色的猫耳针织帽。消费被描绘成参与社会变革的方式——仿佛多买几支口红就等于做了女性主义者。“传统女性气质再次被推销给我们,只不过这次,它被贴上了‘酷’和‘自我表达’的标签。”韦罗妮克写道。

在近期出版的新书《穿衣自由:时尚背后的文化与抗争》中,韦罗妮克反思了时尚产业如何不断地重新包装已经存在的事物,以“新颖”之名将其推销成自我实现和赋权的必需品。在她看来,如今的时尚正在制造一种新的幻觉:看似多元、包容,实则更隐秘地设置标准。人们不再穿欧式塑身衣,却通过节食、健身和医美,把身体变成了新的塑形工具。

图片

身为时尚媒体人,她更明白这个行业如何制造幻觉——如何用得体的服饰、漂亮的图像、动听的口号和各式各样的滤镜让人相信:只要看起来对,就能成为“对”的人。在2025年7月巴黎时装周期间,韦罗妮克接受了《南方人物周刊》的采访。她现在是《ELLE》杂志(美国版)时尚专题总监。她认为自己有一个在时尚行业“不合时宜的身体”。最初进入这个行业时,她身穿价格低廉的快时尚品牌,混入顶级的设计师秀场采访,感到自己格格不入;直到她开始与同行坦白这种不适,才发现“我们都在假装过着一种根本不存在的生活方式”。

上世纪20年代,嘉柏丽尔·香奈儿将裤装引入女性衣橱。设计语言的突破是服装对现实的直接回应。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欧洲女性从家庭走入职场。克里斯汀·迪奥在二战后推出“新风尚”(New Look)系列,宽摆裙、大量布料、收紧腰线——看似奢侈的设计,却触动了那个时代对秩序和美的集体渴望。时尚在这里成为一种社会心理的修复机制,也是一种集体情绪的表达渠道。

如果说20世纪的时尚仍在有力地回应现实,那么今天的潮流更像是一套应对社交媒体的反馈机制。如今的时尚不再探索“我们如何生活”,而只关心“我们看起来像什么”“它是否适合拍照”。在算法主导的时代,真正的风格越来越稀缺。每年的知名奢侈品品牌举办时装大秀之后,全球的许多快时尚服装品牌就迅速抄袭、量贩。

街头风格的灵魂也在流失,街拍已经成为普遍的营销工具。在韦罗妮克看来,如今的社交媒体与快时尚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都为人们提供了看似无尽的模块化时尚选择,表面上允许人们“表达自我”,实际上让人们看起来与感觉上越来越相似。

已故的美国摄影师比尔·坎宁安开创了现代“街头时尚”概念,总能在非时尚空间里发现时尚。1960年代,比尔在奥斯卡·德拉伦塔的时装秀中途离场,去外面拍摄反越战游行者的穿着。“他总是在最后一排,有时甚至离开秀场,只为去街头看真正的穿衣者。”韦罗妮克在《纽约》杂志上为他撰写的讣告中写道:“这种自我抽离在时尚界已十分罕见……坎宁安与精英阶层的疏离,使他能与时尚中真正蕴含活力的部分——年轻人、古怪边缘人和无业游民——产生联系。”比尔钟爱并拍摄的那些人,往往打破了“好看”的固有模式,挑战性别和自我呈现的传统观念。

“唱衰时尚的言论已成为陈词滥调。时尚史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依靠新想法才能蓬勃发展的领域。正如坎宁安所言,变革绝不会来自主流体系。它来自年轻人、秀场破坏者、坐在最后一排的人。”韦罗妮克说。

图片

同时,“女强人”(girlboss)运动也逐渐式微——在这场运动中,年轻的女性创业者试图在男性主导的商业架构上打造一种全新的领导风格。随着运动退潮,女性不再认为必须掩饰自己的女性特质才能获得成功。我个人一直偏爱这种着装风格,所以看到它逐渐被主流接受、不再被视为职业女性的负担,实在令人振奋。

图片

2025年7月8日,法国巴黎,2025秋冬巴黎高定时装周秀场

过度女性化容易招致低估或不被重视,因此掌权的女性常回避这种风格。阳刚之气没有这种污名,男性反而会通过传统的masculine()着装来赢得尊重。

美国有“用钱包投票”之说,即支持与己立场一致的品牌。尽管近年人们对此更警惕,但相比25或50年前(),如今品牌立场确实更受关注。现在人们不仅想穿得好看,还想通过服装彰显“政治正确”——无论是标语T恤还是支持公益的品牌。这对品牌是种挑战:既不愿得罪任何客户群体,又面临“必须表态”的压力。

服装的过时速度几乎快过一切(),这注定了当我们回望老照片时,衣着总是最先抓住眼球的存在。风格往往承载时代印记——1950年代收紧的腰线对应着女性权利的倒退、千禧年紧身衣折射出对青春肉体的痴迷。虽不能简单对应,但人们的着装方式确实为解读时代提供了丰富的注脚。

图片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热点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推荐图文
资讯热点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