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凤凰网》8 月 4 日援引英国《金融时报》等多家国际媒体信息报道。当地时间 7 月 31 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将 "对等关税" 生效日推迟至 8 月 7 日,为这场牵动 69 个贸易伙伴 的关税风暴按下短暂暂停键。根据新规,这些国家将面临 15% 至 41% 的关税,未入列的其他国家则统一征收 10% 进口税。这场被包装为 "重塑美国经济地位" 的行动,正以模糊协议与高压谈判搅动全球贸易格局。
近一个月来,美国密集与日本、韩国、欧盟等经济体达成协议,除英国签署正式文件外,其余多为口头承诺,细节空白引发质疑。7 月 23 日美日协议中,日本输美汽车关税降至 15%,但 5500 亿美元 "投资与贷款计划" 引发轩然大波 —— 这一金额相当于日本 GDP 的 10%,日方紧急澄清其中直接投资仅占 1%-2%。协议还暗藏战略布局,双方计划在东南亚共建 "可信供应链伙伴区",被解读为对冲中国" 一带一路 " 的影响力。
美韩协议紧随其后,韩国输美商品统一征收 15% 关税,美国商品则全免税,汽车产业暂得喘息,但钢铁、铝等关键工业品仍面临高关税。而中国台湾地区被视为 "输家",20% 的税率虽较 4 月的 32% 下调,仍高于日韩及欧盟,引发岛内各界批评。
欧盟的妥协更具争议。7 月 27 日达成的协议中,欧盟大部分商品被征 15% 关税,钢铁维持 50% 税率,作为交换需三年内购买 7500 亿美元美国能源 并投资 6000 亿美元。法国总理怒斥这是 "欧洲工业的黑暗时刻",匈牙利总理直言欧盟利益被 "彻底碾压",协议被批为 "首个不平等条约"。
东南亚国家同样承压。越南率先以对美商品零关税换取 20% 税率,被邻国指责 "打开潘多拉魔盒";印尼、菲律宾等国则以采购能源、农产品为代价,换取 19% 左右的关税,其中印尼作为金砖国家,还面临可能叠加 10% 惩罚性关税的风险。美国借机强化 "原产地规则",严查经东南亚转运的中国商品,试图切断所谓 "避税后门"。
中美谈判仍陷胶着,7月29 日双方同意延长 90 天关税休战协议,若失效,美国对华关税可能反弹至 34%。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经济数据看似亮眼 —— 二季度 GDP 环比年率增长 3%,核心通胀温和。但这背后暗藏技术性扭曲:企业提前囤货压低一季度数据,消费支出韧性成主要支撑。经济学家警告,高关税推高国内价格、压缩家庭收入,长期或削弱全球需求。
从推迟生效到模糊协议,特朗普的 "关税牌" 充满不确定性。市场虽因 "狼来了" 戏码渐生免疫,但风暴来临前的平静,或许正酝酿着更大的全球经济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