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地下的“乌金”是大同澎湃的脉搏,如今,云端的“智算”正成为驱动城市转型发展的强劲引擎。
大同,这座转型中的城市,正紧抓国家“东数西算”的战略机遇,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与前瞻布局,将数字经济锻造成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大同构筑算力基座,手握三把“金钥匙”:
大同位于黄金北纬40°线,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带,四面环山,是天赐的“避暑胜地”。凉爽的气候让数据中心设备得以“清凉度夏”,大幅“瘦身”冷却成本,延长了服务器“生命线”。
山巅风车舞动银色臂膀,地表光伏阵列闪耀“蓝色海洋”。能源之城大同的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奔腾不息的绿色能源为“数字心脏”注入强劲而清洁的澎湃动力,铸就发展“绿电算力”的超级引擎。
作为全省唯一拥有双路由骨干光纤专线的“网络要塞”,大同市已成功跻身国家千兆城市之列,网络层级达到省际骨干节点,并与京津冀枢纽节点张家口集群实现网络直连,建成延时3毫秒以内的大同至北京南北大环线骨干网和高质量大带宽大同—北京传输通道(环首都唯一环网架构),稳稳托起北京实时算力需求的“外溢洪峰”,化身首都数字经济的“高效外脑”与坚实“算力后盾”。
从2018年首次引进秦淮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项目开始,大同市算力产业便开启了“拔节参天”的成长。阳高中联、京东(灵丘)、抖音火山云、秦云超级能源综合体等项目先后开工建设,吸引了秦淮、中联、京东、秦云、华为、抖音等多家头部企业在此汇聚,照亮产业生态。
如今,算力产业链条在该市不断延伸。3条服务器生产线贯通“制造经脉”,67家呼叫标注企业密布“应用枝叶”,一棵从硬件制造到数据服务的“产业之树”已然郁郁葱葱。
市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投运服务器68.2万台,年用电量突破43亿千瓦时,已初步形成通用算力与智能算力相结合的产业布局。这一庞大的算力基础,使得数据处理能力和数字服务的效率实现“量级跃迁”,同时也为人工智能(AI)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建设算力之城的过程中,大同市不断探索,勇于“尝新”,结合产业基础和发展实际,先后出台《大同市数据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年-2026年)》《大同市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大同市促进数据呼叫(标注)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算力领域的相关政策。
这套精准有力的政策“组合拳”,为产业腾飞吹起强劲东风,催生出一批闪耀的“标杆项目”,矗立在云中大地:中联绿色大数据产业基地8号数据中心成为“2024年度数据中心实施样板项目”;云冈研究院项目荣获全国“数据要素×”总决赛一等奖,第十三窟三维模型数据集获得我省首张数据知识产权证书;全国首所数据科技职业学院——大同数据科技职业学院今年启动招生,并联动大同大学、大同师专等11所属地学校共建实训基地,形成“一站式”产教融合就业模式,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根据《中国综合算力指数(2024年)》显示,大同市算力、运力、存力、环境等各项指标表现优秀,在全国295个城市中名列第三。“今年,我们将继续深耕数字经济赛道,着力培育数据服务领域和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积极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持续为京津冀输送高效、智能、绿色的‘算力动能’。”市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说。
依托天赋优势,紧握时代脉搏,矢志创新驱动,大同市正以坚实的步伐,将算力之城的宏伟愿景,一笔一划镌刻进数字中国的壮阔版图,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来源:大同日报)
(网易山西 黄晶 助编 兰亚丹)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w.tttmy.cn/file/upload/202507/28/120150381.jpg" al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