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走廊的黄金地带,镶嵌着三颗美食明珠——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和香河县,统称“北三县”。这片被北京和天津环抱的飞地,不仅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更孕育了令人垂涎的传统美食。
从香河肉饼的酥香,到三河炒饼的锅气,再到大厂烧麦的精致,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匠心传承。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寻北三县的美食地图。
“香河有奇饼,老妪技艺新,此店一餐毕,忘却天下珍。”相传乾隆皇帝微服私访至香河,品尝当地肉饼后惊叹不已,当场赋诗赞美。
香河肉饼又称京东肉饼,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工艺极为考究。面皮需和得 “不冷不热不软不硬” ,擀成薄如蝉翼的饼皮,透亮得能看清内里的馅料。肉馅则是精选牛羊肉,经刀口剁、刀背砸成肉泥,调入秘制香料,用香油搅拌。
一张完美的香河肉饼需具备三大特征:外酥里嫩、油而不腻、香醇可口。刚出锅的肉饼呈完美的凸圆形,两层纸样薄皮夹着整体饼状的肉馅,丝絮般均匀。咬一口,面皮焦黄酥脆,肉馅鲜香细嫩,香气瞬间充盈口腔。16
香河肉饼的前身可追溯至千年前的 突厥饼。当时游牧民族以皮薄馅厚的肉饼招待贵客,后随回族迁徙传入香河。2020年,香河肉饼成功注册集体商标,开启了品牌化发展之路,成为香河最闪亮的美食名片。
“三河炒饼,肉饼价” ——一句朴素民谚,道出这道小吃在当地人心中的分量。这道诞生于1948年的非遗美食,由 “四合饭店”厨师李子林 匠心独创,如今已传承至第四代传承人丁长安手中。2
看似简单的炒饼,制作过程却暗藏玄机。主料是烙饼切丝,配以豆芽、菜头丝和家常调料。经验老道的厨师 “听嗞声辨火候” ——当锅底“嗞嗞”声消失,便是水汽被饼丝吃透的最佳时刻。随后晃锅烘烤,待饼丝金黄时淋香油,最后扣盘出锅,形成完美的凸圆造型。
今年,丁长安携这道 “焖”与“烘”完美结合 的技艺亮相国际肉饼争霸赛,斩获 “最具特色奖” ,让这道民间美味香飘世界。
三河另一道不能错过的传统名吃是 小熏鸡。其独特之处在于用糖作熏料,而非传统的锯末。熏出的鸡色泽金黄泛红,肉质鲜美,清香爽口,瘦而不柴,是绝佳的下酒菜。
“三河豆片儿” 始创于宋朝,将特制豆腐皮切成细丝,吃起来清爽适口,五香味足,久食不腻。这道家常小菜已成为京津廊大小饭馆的特色菜品。18
作为回族自治县,大厂的清真美食独树一帜。位于县城中心的 伊扬烧麦馆 是品尝传统风味的绝佳去处。
这里的 水晶烧麦 面皮近乎透明,秘诀在于和面时加入无筋面粉或土豆淀粉。透过薄皮,青翠的韭菜和饱满的虾仁清晰可见。肉馅烧麦则坚持 手工切肉,最大程度保留肉的原始口感,吃起来格外有嚼劲。
烧麦馅料调味精妙,牛肉香芹馅中花椒味恰到好处,既抑制了膻味,又不掩盖蔬菜的清香。搭配一盆酸辣汤,更显滋味悠长。
大厂的 麻将烧饼 和 肥牛 同样出名,共同构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清真美食地图。
薛家窝头以糜子米、黄豆为主要原料,色泽金黄,豆香醇厚,口感绵甜,清香四溢。这款有着 “黄金塔”美誉 的美食曾是清代宫廷贡品,兼具松软与筋道的独特口感。
源于清朝末年的邢营臭豆腐制作工艺繁琐,质地软滑,呈青色。虽气味特殊,却 臭味中带有浓郁奇香,堪称 “臭得有个性” 的地方名产,远销京津等地。
由河北省传入的糊饼堪称 “中式披萨”。以玉米面做底层,上面覆盖鸡蛋、韭菜和虾米皮。如今因富含膳食纤维,成为健康饮食的代表。烙熟后韭香扑鼻,外皮酥脆焦香。
北三县美食的多样性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这里 “背燕山而面渤海,临首都而依天津” ,京杭大运河、潮白河等水系穿境而过,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
作为 “京津走廊明珠” ,北三县在饮食上既保留了冀菜的咸鲜特色,又融合了京津风味。香河肉饼借大运河便利的水道交通沿河开店,名扬千里;三河炒饼凝聚四代人的匠心传承;大厂清真美食则体现了民族饮食文化的精髓。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北三县与北京的交通越来越便利,未来将有地铁和高铁直达。这些深藏民间的美味,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食客专程前往品尝。
一道道传统美食,承载着北三县厚重的历史与人文情怀。
无论是香河肉饼的酥香,还是三河炒饼的锅气,抑或大厂烧麦的精致,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独有的味觉故事。穿行于北三县的大街小巷,品味这些传承百年的烟火气,感受京畿腹地的饮食智慧,或许就是打开这片土地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