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春公子
在当今国际政治中,一个核心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那就是特朗普所倡导的执政理念“美国优先”。这一理念的本质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必须置于其他国家之上,哪怕因此要牺牲他国的利益也在所不惜。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在许多政策和决策中得到了体现,比如在能源采购问题上,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其影响。
以石油采购为例,其他国家本应拥有自主选择购买来源的权利,这属于各国的内政事务。然而,特朗普显然对此表示不满,他强迫各国停止从俄罗斯购买能源。对此,美国采取的强制措施可谓刻意而为,倘若有国家敢于反抗,他立马会挥动关税的大棒进行惩罚,这种行为无疑是一场毫不掩饰的强权胁迫。
“美国优先”这一概念的根本含义便是全世界需为美国的利益让步,即使这意味着要摧毁他国的经济利益。特朗普对其他国家在能源选择上的制裁,正是这一逻辑的最直接且极端的体现。
在8月1日,特朗普宣布对印度加征25%关税的同一天,路透社爆料印度的四大国有石油巨头——印度石油公司、印度斯坦石油、巴拉特石油以及芒格洛尔炼油厂已经整整一周没有向俄罗斯下新订单。这些企业不仅拥有印度60%以上的炼油能力,每天还能处理高达520万桶的原油。它们的停购行为,实际上是直接切断了俄罗斯每年约220亿美元的石油收入,这样的行动在全球能源市场上产生了不小的震荡。
特朗普对此迅速将其视为个人的“外交胜利”,并在社交媒体上表达对印度“合理回应压力”的赞赏,仿佛印度的莫迪政府确实是因其威胁而屈服。美国的媒体也火速跟进,渲染印度低头于美国的压力,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能源合作伙伴。然而,鲜有人注意到,尽管印度外交部似乎在配合这一表象,却悄然对美国的“双重标准”提出质疑。这种表面上的强硬与实际的软弱,正好显示出莫迪所面临的复杂处境。
不久后,特朗普高调宣布美巴石油合作协议,立志支持巴基斯坦开发其尚未开采的“庞大石油储备”,甚至调侃道:“或许未来某天,巴基斯坦竟会把石油卖给印度!”然而,这番话连巴基斯坦的网友们听后也感到无奈,因为他们国家85%的石油依赖进口,自然不可能有多余的石油供给印度。实际的合作协议背后,还隐藏着多重考虑。
首先,特朗普企图以此对冲中国在南亚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合作勘探的关键区域在俾路支省,正是中巴经济走廊的中心节点。通过投资开采,美国似乎希望能在中巴战略项目中渗透,以削弱中国斥资600亿美元建设的印度洋战略支点。其次,美国对巴基斯坦丰富的石油资源垂涎已久,尽管其储量估计高达90亿桶,价值数万亿美元,但因技术落后,日产量仅有8.8万桶。若美方企业能主导开发,不仅能获取近50%的利润,还可控制南亚的能源贸易命脉。最后,特朗普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希望逼迫印度做出明确的立场,试图通过一方面施压印度加征关税,另一方面拉拢其死敌巴基斯坦,以此警告莫迪:倘若你与俄罗斯走得太近,你的邻国将可能转而成为我的能源盟友。
就在特朗普宣布“胜利”之际,印度方面却传出相反的消息。《印度时报》报道援引印度政府内部人士的话称:不要误会,印度的炼油厂依然在继续从俄罗斯进口原油。为何如此?原因很简单:价格合理、运输便利,经济账显然算得过来。
从根本上说,商业运作就是如此,手中有利可图,自然会趋向于更划算的选择。因此,特朗普急于宣布“胜利”的做法,未免显得有些仓促。尽管印度在表面上没有强硬反对,但实际上仍在持续采购来自俄罗斯的原油。这场关于石油的博弈,无疑远未按特朗普自设的剧本进行。